内容详情
手工编织的那些年
分类:
职工文苑
作者:
柳虹
来源:
第一分公司
发布时间:
2024-11-11 09:46
某一天在休息的时候,看到单元门口一众人围坐在桌子旁边唠着家常,邻居长辈还在用心编织着一件亮红色的细线毛衣,阳光下这一幕显得很温馨,不由得回忆起二十多年前盛行手工织毛衣的那些年。
90年代购买成品毛衣的人并不多,大概因为那个年代的成品毛衣花样不像现在的品种繁多,而且专卖店里的成品毛衣价格贵得让人咋舌,远不及自己买毛线织出来的毛衣暖和而实惠,最主要的还是在完成一件手工毛衣后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尤其是你的作品在经历了多少个日夜赶工后被家人穿在身上后的感觉,如果你的作品被大家当作范本追捧那更是一种胜利般的存在。记得自己第一次动手用毛衣针的时候应该是在校园里,当时一名舍友正在热恋中,忽然有一天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心血来潮买了二斤毛线非要学着织毛衣,可是织毛衣并非易事,拿着线居然连起头都不会,起了头以后学织花型、什么时候要并针、几寸该锁针都要一步一步地攻克,于是舍友便几次三番地去隔壁宿舍请教“师父”,问完毛衣花型的要领回来经常折腾到半夜,往往是织了拆、拆完再织,反复几次便败下阵来,最后那件毛衣还是她放假回去让妈妈帮忙完成了后半段。看着她的满腔热情遭遇惨败,同宿舍的人在痴笑她的同时也不敢再轻举妄动。随着手工编织的风起,我们终究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心,有了前车之鉴,便都买了当年流行的一种叫马海毛的毛线,从最基础的围巾开始练手。
织围巾看似很简单,仅用两根针就可完成,不像织毛衣要用四根针转着圈儿去织,花型的织法也不算复杂,可我们还是低估了它的“专业”程度。刚开始用一人驾线,另外一人绕着将成把的线缠成团儿,在嘻哈打闹中完成了“缠线”这项基础工作,接下来请“师父”起好头以后便正式“开工”。看着“师父”手中的针像指挥棒一样上下舞动,动作是那样的娴熟,我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可是“指挥棒”到了我们手中仿佛中了魔咒似的不听使唤,几个回合下来便有三两舍友打了退堂鼓,将针与线弃之一边不再理会,只剩下我和对铺舍友担心被隔壁的同学比下去,硬着头皮继续“战斗”。按照“师父”教的方法,我笨拙地绕着线,插针的时候经常把食指戳得生疼,严重时竟把手戳出了一个血洞,手法松紧也控制不好,经常不小心就脱针,织了一大片才发现中间漏掉一针,感觉很是无奈,需要拆掉的时候舍友们马上会过来助力,速度之快无人能及,就这样反复几次后我的编织“首秀”作品终于完成,虽然歪歪扭扭卖相不好,但是围到脖子上却倍感温暖。看着我如此“优秀”的作品,前期打了退堂鼓的舍友大概是不想让她们的毛线束之高阁,于是在极尽谄媚和百般夸奖后我和对铺舍友的床铺上便多了一大堆的毛线。随着织的件数的增加我们越来越熟练,越来越自信,织错率也越来越低,最后我们的“作品”被大家一条条围到脖子上走在校园里,回头率超高,晚上回来后各式各样挂起来整整齐齐的一排,甚是好看,羡煞他人。
成家后看到邻居、同事们的手工毛衣一件件穿到家人的身上,便又有了动手的想法,真正实施起来才发现在校园时织的围巾只不过是编织行列的“冰山一角”。这次我选择的是给爱人织一件绿色的毛衣。花型像一片叶子,织法有些复杂,好不容易学会了如何去织,织了几寸,才发现织的肥度不够,重新拆到底边,再增添一个花,织出来竟又宽出很多,原因是底边起的针数和花型不够匹配,只有狠下心来一拆到底,重新开始起头。吸取经验教训不再贸然开始,沉下心来根据自身需求先起底边,织成边以后再细算多少个花型需要多少针,再添加相应的针数。底边太松懈观感不强,太紧穿上会感觉不舒服,每个人织的手法松紧不同织出来的效果也会不同。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一件工程浩大的“作品”。在这之后我们不仅织毛衣,还把编织范围扩展到毛裤、背心、外套等。每织成一件就会感觉自己熟练很多、自信心增强一步,甚至我们会把织剩下星星点点不同的线搭配在一起,编织各种漂亮的毛线手套,也算是把“变废为宝”做到了极致。
如今,手工编织虽然已经不再流行,但是仍然会时常想起织毛衣的那些年,下班后三五好友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互相鼓励,相互促进,在这样温馨的画面中一针一针密密麻麻把对家人无尽的爱恋和思念织到了身上,记到了心里。生活其实和织毛衣一样,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首先要理清思路,不忘初心,确定既得目标,究竟要“做什么”,切不可含糊其事、莽撞出发。任何事情都未必平坦顺畅,只有心底的那份热爱与执着,才不会陷溺于泥沼,确定去“如何做”。生活中感激与艰难为伴的日子,或许久经磨砺、雕琢棱角后才会有历经世事后的从容与淡定,遇繁不抵触、遇阻不停滞,要想“做得好”,势必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与韧性,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才会播种一片希望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