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分类:
职工文苑
作者:
技术中心
来源:
岩土公司
发布时间:
2024-12-10 10:17
1 背景
中国大约有80万座矿山,其中约有40万座矿山因生态环境破坏而需要修复。《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0)》和《2020年煤炭行业发展报告》指出,旧问题约40%没有治理,但每年新增损毁土地的治理率仅40%左右。2024年,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继续支持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结合自身业务转型和高质量发展需求,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开展。
2 矿山生态修复的意义
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浪潮中,矿产资源开发在保障工业发展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不合理的矿产资源开采方式会引发诸多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并最终限制地区内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开展废弃矿区群生态修复不仅有助于加快矿区的产业升级进程,也是助推低碳化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国家碳中和的关键之举,同时也便于更好地理解和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为此, 积极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开展,投身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绿色矿山建设、解决矿山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将企业自身高质量发展与国家生态战略规划完美融合,也体现了中央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
3 国内矿山生态修复现状
3.1现存问题
由于长时期、大规模、超强度的国土开发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以及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影响,所带来的资源环境供需矛盾越来越大,生态系统破损退化严重,石料开采造成的山体破坏、废弃矿山存在的地灾隐患,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损坏,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3.1.1存量大且任务重
遥感调查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矿山开采占用损毁土地约 3.60×104 km2 ;历史遗留和正在开采矿山占用、损毁土地分别约为 2.27×104 km2和1.33×104 km2。国有尾矿库、废渣场等固体废物存放占用大量土地,个人私挖滥采矿山后遗留诸多环境问题。历史遗留矿山多为开采无序、分布零星的中小矿山,生态破坏严重,影响范围广。矿山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地质、水文、环境等诸多方面,工程量巨大,修复周期长。
3.1.2治理需求强烈
矿山开采多为露天开采,对山体和植被破坏较为严重,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受损,山体崩塌和滑坡,山洪和泥石流等灾害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矿区周围人民群众的生活。恢复矿山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治理开采造成的污染,使之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民众对废弃矿山治理需求迫切。
3.1.3土地复垦率低
中国矿区土地复垦率仅为20%左右,远低于国际上50%-70%的平均水平。国务院于1989年出台《土地复垦规定》,2011年颁布《土地复垦条例》,2019年发布《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同年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进行了修改,国家针对矿山修复的政策、资金面、治理方式和重点随着时代发展逐渐提高和改进。
3.1.4施工难
施工过程,当地政府需协调部门之间、施工单位、矿区、村民等多重关系。矿区占用土地多为集体土地,施工后需处理农户土地流转租金支付问题,村民对复垦后的土地质量担忧,不愿意接收复垦土地等社会问题。
3.1.5矿山生态修复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矿山生态修复管理主要依据上述法律法规及一些规范性文件中的规定,内容较为分散。与西方矿业大国相比,我国还缺少法律效力高、权威性强、针对矿山生态修复的专项法律或法规。进入新时代,矿山生态修复的内涵更加丰富,适应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要求,需要更加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根本保障。
3.2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的发展趋势
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包括景观型破坏、环境质量型破坏和生物型破坏。传统修复模式以景观重现型修复(消除地质灾害危险和植被覆盖)为主,较少兼顾环境质量型修复(水体、大气和土壤的污染治理)及生物型修复(生物群落和种类的恢复)。现阶段矿山环境治理修复模式简单,导致经济和社会效益不明显,投资和回报未形成良性循环。坚持生态修复治理优先,采取“边开发,边治理”,根据矿山种类和区域位置的生态环境状态指数及对周边环境的破坏程度,进行分类施策、分区管控、分级治理、分步推进,是目前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的主要趋势。
3.2.1自然修复方法
我国生态环境部针对露天废弃矿山的修复技术和修复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创新,不断加大对碳中和理念修复模式的重视度。为此,相关工作人员需引入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技术方法,合理运用自然修复技术,不断种植较为适合的植被种类,使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持续净化。
3.2.2废弃矿山的地基地质改良技术方法
在露天矿产资源持续开采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矿山地质结构和土壤资源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和破坏。而开展露天废弃矿山修复工作,首先就要针对露天废弃矿山的地基和地质进行全面的修复和改良。为满足各类植被的生长条件,物理改良技术往往发挥着极为良好的作用和成效,大多采用回填法和客土法。化学改良技术也较为常见,主要对土壤的酸碱度进行平衡,良好的调节地基地质土壤pH值。
3.2.3露天废弃矿山的微生物修复技术方法
为从根本上对露天废弃矿山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进行修复和改善,逐步达成矿山土壤资源的恢复和利用,为其添加各类附加价值,在修复的过程中还能降低对周边自然环境和大气环境的进一步污染。基于这一目标,恰当合理的运用微生物修复技术方法,能够根据矿山具体土壤类型作出合理的优化和修复,提前准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对土壤内部微生物的活动进行观察和研究,随后再采用较为恰当的方法在土壤当中注入植被能够有效生长的营养物质,从而为植被创造良好的种植生长条件,使植被的自我防护能力和自愈能力大幅度提高。
4 吕梁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研究
4.1地理位置
吕梁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临县治理区)位于黄土高原东部,黄河中游,临县东部。项目区西以黄河为界与陕北隔河相望,南接离石区、柳林县,北靠兴县,东屏吕梁山连接方山,国土总面积2979km2。
4.2治理难点
4.2.1地质存在安全隐患
矿山开采破坏了坡体整体结构,改变了坡体原始应力状态,影响了山体、斜坡的稳定,在工程扰动、卸荷、风化(根劈、冻融等)等作用影响下,极易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问题。局部岩体悬挂、软硬相间岩层发育岩腔、裂隙切割强烈段发育危岩,存在崩塌隐患;坡面浮石、强风化层存在偶有掉块发生。
4.2.2土地资源损毁严重
露天矿山采掘时直接挖损破坏大量土地,引起一系列地表变形和破坏,造成表土性状改变,地表土壤盐渍化,加速土壤侵蚀,对邻近的土壤环境产生严重影响;露天矿山开采后,废石随意堆置,直接破坏与压占大量土地资源,还对地表植被等生物资源造成一定的破坏,使原有的土地生态系统功能大大退化乃至消失。
4.2.3水源受到严重污染
矿山开采时,产生的污水、废水具有非常严重的污染性,使地下水源受到严重的污染,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及人类的生产生活用水,对附近生活的居民、牲畜等均有危害。
4.2.4植被生态环境毁坏
项目区内表土层破坏,遭受压占压实作用严重,植被无法生长,植被覆盖率低甚至部分区域无植被发育。矿山开采挖损破坏区域内的原有土壤层和植被,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又对生态系统的结构造成进一步的毁坏。
4.3工作方法
工作重点是确定临县治理区各个图斑生态环境本底,明确矿山的范围及损毁区范围,根据对各个图斑收集的资料分析以及现场调查等工作的情况确定各个矿山的修复方式建议,为后续治理设计提供翔实资料基础。
主要工作方法为:(1)资料收集;(2)地形测量及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3)工程地质测绘、地质环境及生物群落调查;(4)钻探、井探、地质编录、取样室内实验;(5)室内成果报告编制等。
5 展望
中国是矿产资源存量和使用大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存在环境污染问题,现有的政策和技术不能满足矿山修复的要求,应创新生态修复模式,提高企业和社会资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树立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实现废弃矿山变身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
上一页
下一页